丽水应星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李軍霖

城市情报网 rwddl8 2025-06-23 15:03:24
浏览

匠心淬火米糕路 ,非遗焕新健康梦

——访丽水应星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李軍霖

在丽水市莲都区的街巷中,一块看似普通的千层糕,承载着三代人的匠心传承与一个时代的温度记忆。李軍霖,这位从裁缝学徒到负债7000万、又从谷底爬升的创业者,用三十载的风雨兼程,将祖辈的米糕手艺淬炼成健康食品行业的标杆。

在工业化浪潮中坚守“零添加”的底线,在资本洪流里坚持“传帮带”的初心,李軍霖用一块米糕重新定义了“健康早餐”的可能,让非遗技艺在社区烟火中焕发新生。他的故事,不只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段关于文化根脉的守望,一种对“纯天然”的坚守,一份让老味道焕发新生的文化自觉。

逆风成长  初心淬炼

1976年出生的李軍霖,从小就与同龄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14岁那年,他离开农村进城,在一家裁缝铺拜师学艺。白天跟着师傅裁布缝衣,晚上蜷缩在柴火间,用饭盒、砖头和一支蜡烛搭起简易灶台烧水充饥,借着微弱的烛光在逼仄的阁楼里自学文化课。一年后,靠着父母帮忙借来的2000元和自己攒下的800元,他开起了属于自己的缝纫店,然而好景不长,因经验不足,店铺仅经营一年便宣告关闭。

面对人生首次重大挫折,他没有沉沦,而是选择直面现实。他扛着工具到工地搬砖,烈日下晒脱了皮的脊背和掌心磨出的血泡,成了他对“生存”最真实的理解。半年后,他攒够路费,前往温州投奔表哥,在纸箱厂做工。第一次吃上红烧带鱼时,那份久违的美味唤醒了他对生活的不甘,也促使他重新寻找出路。

他利用休息时间跑劳动力市场,三个月后终于等来机会——一位温州老板招工去北方做服装,他果断报名,当天就被派往唐山做秋裤。短短四个月,凭借踏实肯干,他被提拔为主管。但不久后,因老板家庭变故,他再次陷入被动,不得不另起炉灶。

此后十余年,他辗转多个行业,从水果批发到物流运输,再到矿山开发……像一株顽强生长在石缝中的野草,在商海浮沉中不断跌倒又爬起,始终未曾放弃对命运的抗争。

多年辗转打拼之后,李軍霖逐渐意识到,真正的机会或许就藏在记忆深处——那道母亲亲手制作的千层糕。2017年的某个深秋,命运的转折点悄然降临。彼时李軍霖刚转型做服务行业,因资金短缺将母亲传授的家传千层糕赠予几位顾客。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份简单的馈赠,竟在友人群体中引发了涟漪——有人特意驱车数十公里前来讨要,有人托付熟人捎带,甚至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求配方”活动。连续七年,求赠的请求络绎不绝,李軍霖逐渐意识到:在工业化食品充斥市场的今天,人们渴望的不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是一种被化学添加剂稀释的、关于“安心”的乡愁。

李軍霖抵押了最后一套房产,租下灯塔菜场东侧的铺面,将祖传的蒸笼与现代化设备相结合。五年间,他每天工作18小时,用双手将米糕的香气重新带回人间。2024年,当丽水应星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现代化厂房:实验室里,微生物控制技术与非遗发酵工艺碰撞出“零添加”的奇迹;无菌仓中,全食品级不锈钢设备确保每一块糕点的卫生安全。

如今,应星食品的产品线已涵盖了千层糕、香米糕、米发糕等十余种口味,每种产品都镌刻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铁皮石斛米糕的清甜里,凝结着非遗传承人与食品博弈的上百次试验。2024年8月,公司获评丽水市莲都区非遗工坊,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实现“传统米糕零添加工业化量产”的企业。当消费者咬下一块米发糕时,他们品尝到的不仅是舌尖上的满足,更是一个男人用三十年风雨淬炼出的承诺——在食品行业工业化浪潮中坚守“纯天然”的底线,在资本洪流里坚持“传帮带”的初心。

传统技艺  守正创新

作为丽水莲都地区的特色小吃,千层糕自清朝年间便流传至今,寓意“步步高升”、“甜甜蜜蜜”。它是婚嫁喜宴上的吉祥象征,是祭祀祖先时不可或缺的供品,更是年节团聚时最朴素却最温暖的幸福滋味。在一代代人的舌尖上,在一次次节日的欢笑里,千层糕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连接亲情、传承文化的载体。

在李軍霖看来,千层糕看似简单,实则讲究至极。从选米、浸泡、磨浆,到分层蒸制、冷却切块,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他的耐心与细致。它的魅力,不在华丽的装饰,而在层层分明的口感;不在复杂的配料,而在纯粹自然的味道。

李軍霖始终坚持使用优质大米,拒绝任何添加剂,只为还原最原始的味道。“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大家只能用糙米,现在我用的是十元一斤的好米,做出来的千层糕口感更好,香味更浓。”他说。他不追求保质期的延长,也不迎合工业化生产的效率,而是选择尊重食物本身的节奏——每日现做,只卖当天。没有防腐剂、没有香精、没有色素,有的只是时间与匠心的沉淀。

为了让这份老味道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他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加入了胡萝卜、南瓜、紫薯等天然果蔬口味,既保留了米糕的软糯香甜,也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在他看来,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延续。通过融入现代食材,他让千层糕不再只是“怀旧”,也能成为年轻人愿意接受的日常美食。他甚至尝试推出低糖版、木糖醇版,为控糖人群提供健康选择。

李軍霖常说:“我做的不是生意,是传承。”在他看来,千层糕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段代代相传的情感纽带。于是,他免费教别人做千层糕,送器具、讲技巧,毫无保留。“当年有人无私帮我,我也要把这份善意传出去。”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这门手艺,也有本地商户前来取经。连锁商超纷纷登门交流,他总是笑着说:“只要你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2024年,千层糕技艺被评为莲都区非遗工坊项目,这是对李軍霖多年坚守的最大肯定。但他知道,非遗不应该只是档案里的名字,而是要走进人们的日常。

他希望未来的每一个社区,都能有一家像“丰物坊”一样的小店,热气腾腾的蒸锅中飘出熟悉的香气,店主是位会讲故事的手艺人,而顾客则是带着孩子来体验传统文化的家庭。他说:“我希望人们在这里不仅能吃到好吃的东西,还能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他设想中的“社区健康工坊”,不只是售卖糕点的地方,更是一个连接邻里、传递温情的空间。在这里,可以听到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可以看到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也可以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非遗活化 共享共富

在健康饮食日益受到重视的时代背景下,李軍霖的选择既顺应了人们对天然、安全食品的追求,也回应着整个行业的深层需求。当许多企业依赖防腐剂来延长产品保质期时,他却执着于用最原始的方式——蒸制工艺与古法发酵,守护食物本真的味道。

这种坚守,并非盲目。它源于他对食材的敬畏,也来自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他看来,真正的美味不应是化学合成的结果,而是时间与自然共同作用的馈赠。然而,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千层糕的保质期短,运输受限,市场认知度主要集中在本地。如何让更多人了解这份老味道?如何让传统美食真正走进现代人的生活?面对这些挑战,李軍霖选择以“前店后厂”的方式,在社区中扎下根来。他相信,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被人们记住。通过非遗工坊的形式,他不仅保护了这门手艺,也让它重新回到百姓的餐桌。他说:“我希望每一家小店,都是一个文化的窗口,让人们知道,原来还有一种味道叫‘安心’。”

放眼更广阔的视野,中国米糕虽历史悠久,却往往局限于区域品牌。李軍霖希望打破这个局限,但他不急于扩张,也不盲从资本,而是选择从文化和品质出发。他借鉴日本、泰国等地的传统食品品牌经验,探索如何在保持非遗工艺的同时,实现标准化、可持续的发展。

他深知,要走得远,必须先站得稳。因此,他带领团队尝试申请低GI认证,为工艺申请专利,也希望有一天,能让莲都的千层糕走向世界,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但无论走多远,他的初心始终未变:让传统手艺活在当下,让健康与温情并存。站在五年后的今天回望,李軍霖的梦想早已超越了生意本身。当他每天看着蒸笼升起白雾,那不仅是米糕的重生,更是一场关于信任、关于传承、关于共富的社会实验。

他希望通过“社区合伙人”计划,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有手艺的人教手艺,有土地的人种好米,有人力的家庭一起经营。他说:“这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一起守护一份味道。”在这条路上,他没有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而是选择了另一种衡量标准:有没有把事情做得更安心?有没有把手艺传下去?有没有让更多人感受到食物背后的温度?

正是这种“商业向善”的信念,让他始终走在时代的鼓点上。在健康中国的愿景中,在非遗活化的浪潮里,他用三十年的坚持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你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你留下了什么。或许这就是他留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在追逐效率与利润的赛道上,依然有人愿意为良心奔跑,为文化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