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天丰陶瓷有限公司创始人梅红玲

城市情报网 rwddl8 2025-07-03 16:46:07
浏览

青釉凝华瓷魂铸梦 ,窑火千年文脉传薪

——访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龙泉青瓷艺术研究所、浙江天丰陶瓷有限公司创始人梅红玲

在浙江龙泉的青山绿水间,窑火千年不熄,将泥土烧制成温润如玉的青瓷,也孕育出一代又一代与瓷共生的匠人。梅红玲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是青瓷世家的血脉传人,是让龙泉青瓷闪耀世界的革新者,更是以瓷为舟、横渡文明海洋的文化使者。从民国传奇梅福太的孙辈,到新时代“共富工坊”的创建者,她用三十载光阴,在传统与现代的窑变中,烧制出属于这个时代的青瓷诗篇。当她身着旗袍、怀抱青瓷雕塑伫立于南极冰原,当她在杭州文保古建中构筑出青瓷艺术王国,那些凝结着釉色与心血的器物,早已超越了工艺的范畴,成为文明对话的密码,让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的光华。

世家薪火:在血脉传承中叩问青瓷本质

(一)百年窑火的基因烙印

1972年,梅红玲诞生于龙泉青瓷第一家族。祖父梅福太在民国年间便以“一手制瓷、一手经商”而闻名,将梅家瓷行发展为龙泉最大的商号;父亲梅云平作为国营瓷厂厂长,在周恩来总理批示恢复青瓷生产的浪潮中,成为了复兴路上的关键推手。幼年的梅红玲,常在父亲的工作间玩耍,看泥浆在匠人指尖旋转变形,听窑炉开窑时众人屏息的期待,那些温润的青釉器皿,渐渐地融入了她的生命脉络。

1987年,15岁的她考入了河北轻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系统学习陶瓷工艺的女性。在北方的课堂上,她对着石膏模型雕刻时,总会想起龙泉祖宅里的古窑遗址,那些埋在土中的碎瓷片,曾是她童年的玩具,如今却成为她解剖传统的标本。四年苦读,她不仅掌握了刻、划、雕、塑等技法,更在《中国陶瓷史》的字里行间,读懂了家族与青瓷的命运羁绊。

(二)初入瓷界的破茧之路

1991年,梅红玲回到龙泉,进入艺术瓷厂设计室工作。彼时的龙泉青瓷虽已复苏,但多数匠人仍困于仿古的窠臼。她却如破茧之蝶,在生活与器皿中寻找创新切口:设计《饕餮文具》时,她将商周青铜器的饕餮纹解构为现代的几何符号,在笔筒、镇纸等小件器物上实现了传统纹样的当代转译,该作品一举斩获了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三等奖,让业界惊觉:青瓷并非只能陈列于博物馆内,更能融入民间日常烟火之中。

真正让她崭露头角的是2002年的《牡丹餐具》。这套以龙泉粉青釉为基底的餐具,将宋代折枝牡丹纹与现代餐具的功能相结合,碗口的弧度精准契合人体工学,釉色的青翠又暗合“牡丹虽好,终须绿叶扶持”的东方哲学。当它摘得全国评比桂冠时,评审组的评价一针见血:“传统工艺的新生,不在复刻形骸,而在激活灵魂。”同年,她创作的《飞来峰十八罗汉》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这组以龙泉哥窑釉色表现佛教题材的雕塑,将禅意与瓷韵融为一体,标志着梅红玲从“工艺师”向“艺术家”的蜕变。

釉色革新:在传统窑变中重构美学坐标

(一)从器型到精神的跨界突围

2000年,梅红玲与父亲创立了天丰陶瓷,在青瓷小镇建立了研发基地。不同于传统窑口的保守,她提出了“艺术瓷日用化,日用瓷艺术化”理念,在生产线上设置“创新实验区”,鼓励匠人将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融入青瓷创作之中。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她耗时一年烧制的青瓷“鸟巢”震惊了业界——这件高80厘米的雕塑,以镂空技法再现国家体育场的钢结构肌理,梅子青釉在灯光下折射出金属般的质感,传统工艺与现代地标在窑火中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人物雕塑领域,她更展现出颠覆性的创造力。《孔子》像摒弃了传统正襟危坐的刻板形象,以“温而厉,威而不猛”为基调,让圣贤手持竹简,目光低垂似在沉思,哥窑釉面的冰裂纹恰似智慧的年轮;《周恩来》像则捕捉伟人微笑的瞬间,粉青釉的莹润与人物神态的温和浑然天成,被收藏家评价为“青瓷史上最具人性温度的领袖像”。

(二)釉色密码的当代破译

南宋梅子青釉的烧制技艺,曾让无数匠人穷其一生不得其法。梅红玲却在反复试验中发现,传统“生烧”“素烧”工艺与现代温控技术结合的可能性。2015年推出的“美人醉”系列作品,便是她的突破性成果:在1300℃的高温中,通过精确控制铁元素的含量,让釉色在青中透红,如美人微醺的面颊,既有南宋官窑的沉稳,又具现代审美的灵动。当她的《美人醉》梅瓶被法国赛努奇博物馆收藏时,馆长惊叹:“这抹青色,让我读懂了东方美学的含蓄与热烈。”

更令人瞩目的是她对“官哥不分”传统的复兴。在杭州玉皇山南的工作室里,她以南宋官窑旧址的泥土为引,将龙泉哥窑的开片技艺与官窑的厚釉工艺相融合,创作出《龙泉之尊》等作品。这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的重器,瓶身布满了“金丝铁线”开片,釉色却如天青烟雨,实现了龙泉窑与官窑跨越时空的对话,被业界称为“青瓷史上的破冰之笔”。

文明摆渡:在全球对话中重构青瓷叙事

(一)南极冰原的文化破冰

2015年,当“背着china去旅行”活动发起时,梅红玲毅然选择将南极作为青瓷的“文明考场”。她精心挑选的孔子、老子、观音三件雕塑,分别代表儒释道精神,在零下20℃的冰原上,她身着旗袍捧瓷而立,旗袍的柔美与青瓷的刚健,在冰川背景下构成东方美学的立体诠释。尽管因天气原因未能登陆长城站,但当她在破冰船上展示作品时,一位阿根廷艺术家感慨道:“这些青瓷人物,比南极的冰川更永恒。”

此次南极之行,让她更加坚定了“以瓷为媒”的文化传播路径。此后数年,她的作品陆续被西班牙毕加索博物馆、阿根廷国家美术馆等机构收藏,《玉壶春》在毕加索故乡展出时,当地媒体评价道:“东方的青瓷与西方的立体主义,在解构与重构中找到了对话的密码。”

(二)产业振兴的共富实践

在推动艺术创新的同时,梅红玲从未忘记匠人的社会责任。2021年,她将天丰陶瓷新厂迁至源底村,建立了“共富工坊”,以“企业+农户+残疾人”模式,吸纳了9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残疾人31人。她特意在厂区设立了“残疾人技能培训中心”,由非遗传承人一对一地教授制瓷基础,让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残疾人,也能通过绘制瓷画、包装设计实现就业。工坊运营两年,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成为了省级共富工坊示范点。

在杭州的工作室里,她打造的“青瓷美学空间”,将文保建筑大资福庙改造成集展览、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每周六的“青瓷雅集”吸引了数千人参与,游客不仅能观摩大师的创作,还能亲手制作陶坯,这种“可触摸的传承”,让青瓷从高冷的艺术品变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正如她在浙商女杰论坛上所言:“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春水,要让它滋养当代人的精神土壤。”

窑火不息:在时代浪潮中守望初心

(一)学术田野的深度耕耘

为破解青瓷产业的创新瓶颈,梅红玲主动拥抱跨界学习:在中国美院进修雕塑,在浙大研习材料科学,甚至赴上海学习泥片成型工艺。她将陶瓷与金属锻造、玻璃镶嵌等工艺相结合,创作出《绿水青山》等跨界作品,其中《南湖红船》以青瓷再现革命文物,被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收藏,成为红色文化与传统工艺结合的典范。

作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她笔耕不辍,撰写的《龙泉青瓷釉色研究》成为了行业教材,提出的“传统工艺三阶段创新论”(闭关清修、对话大师、感悟自然)被写入多所高校的教案中。在浙大授课时,她常以自己的南极经历为例:“真正的创新,不是技法的堆砌,而是带着传统去旅行,在世界文明的坐标系中寻找青瓷的新经度与纬度。”

(二)女性匠人的时代答卷

从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到省三八红旗手,梅红玲的身份始终在多重角色中切换:作为企业家,她让天丰陶瓷年产值突破2600万元;作为政协委员,她推动建立了龙泉青瓷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作为非遗传承人,她培养出了30余名女性匠人,其中多人成为了行业骨干。在她看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韧性,正是青瓷艺术的最佳注解:“青瓷需要千锤百炼,女性也在岁月中淬炼光芒,这是最动人的同频共振。”

2023年,在“一带一路”青瓷文化展上,她的新作《丝路花雨》系列作品惊艳亮相:以青瓷再现敦煌飞天,用釉色层次表现沙海驼铃,当这些作品随着中欧班列驶向欧洲,梅红玲在开幕式上说道:“千年前,青瓷从龙泉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今天,我们要让它带着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再次启航。”

站在杭州工作室的露台上,梅红玲望着远处的凤凰山,那里曾是南宋官窑所在。手中的青瓷茶盏,釉色如春水初生,开片纹路似冰裂初融。三十六年光阴,她从青瓷世家的传人,成为青瓷精神的诠释者,那些烧制失败的残片,如今都被她嵌入庭院围墙中,成为独特的艺术装置——正如她所言:“每一道裂痕,都是成长的勋章。”

她的故事,是龙泉青瓷的当代注脚:传统不是凝固的琥珀,而是流动的长河;匠人不是技艺的囚徒,而是文明的摆渡人。当全球掀起“中国热”,当非遗成为产业升级的密码,梅红玲用实践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在于让古老技艺成为时代语言,让青瓷的温润,抵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她眼中,青瓷是有生命的——它在矿土中沉睡千年,在匠人中苏醒重生,在窑火中完成蜕变,最终在使用者手中实现永恒。而她,只是这漫长旅程中的一环,用一生时光,让那抹青色,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下,永远闪耀着东方智慧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