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大师吐尔逊·哈斯木
淬炼大漠烟火味 ,传承餐饮文化魂
——访中国烹饪大师吐尔逊·哈斯木
吐尔逊·哈斯木,男,维吾尔族,1964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中共党员,中式烹调高级技师,中国烹饪大师,中国最美厨师,中华金厨奖获得者,餐饮业注册评委,国家一级评审师,全国酒店等级评定师,中国烹饪协会会员,新疆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现任新疆爱拜德餐饮管理公司总经理。四十年灶台生涯,他融合新疆牛羊肉与湖南刀工技法,让多民族饮食文化在舌尖交融,传播新疆味道,谱写民族团结篇章。
炉火初燃:奏响饮食文化交响曲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要地,是多元文明汇聚的美食天堂,各民族美食交织成独特饮食画卷。吐尔逊・哈斯木便生长于此,乌鲁木齐西郊八钢厂区的机器声与厨房锅勺声,构成他童年的独特旋律。受身为厨师长的父亲影响,16 岁初中毕业后,他在八钢招待所开启学徒生涯。艰苦的学徒生活,锤炼出他扎实的基本功。
1984年,吐尔逊进入昆仑宾馆,师从湘菜大师文逸民。文大师对刀工火候的极致追求,为他打开烹饪艺术的大门。1994年,他带着自创的“八宝烤全羊”参加全国首届清真烹饪大赛并夺冠,声名渐起。2000 年,与湘菜大师许菊云交流切磋后,他成为同时师承南北两大菜系的维吾尔族厨师。
在烹饪事业中,吐尔逊获奖无数,“中国最美厨师” 称号更是对他初心的见证。作为新疆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他推动建立 “新疆特色菜品标准体系”;在各类赛事中担任评审,助力新一代厨师成长;还将新疆烧烤技艺升华为文化遗产,时刻心系行业发展。
味觉革命 融贯东西风味新潮流
吐尔逊尊师敬业,融会贯通,他的菜系融合了湖南的 “辣” 与新疆的 “香”,研制创新了186道新疆风味特色菜点,已成为经典时尚菜,畅销餐饮市场,部分菜肴被编入《中国食文化丛书》。代表作“八宝烤全羊” 便是其经典之作,羊腹中填入葡萄干、杏仁、红枣等八种西域珍馐,外皮刷上湖南辣酱,经炭火慢烤,风味独特。他的创新远不止于此。“火焰山借扇”以羊排模拟火焰山的嶙峋,淋上番茄与辣椒熬制的“岩浆”;“阿那烹鲜”用哈密瓜盅盛装羊肉,果香与肉香在蒸汽中缠绵。每一道菜,都巧妙融合地理与人文元素。
在长期的烹饪实践中,吐尔逊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业界中享有盛誉。曾受聘担任新疆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全国第五届“奇山杯”名厨技术交流赛评委,《中国食文化丛书》《中国烧烤》《长城烹饪》编委。1993年、1998年两次参加全国第三届、第四届烹饪技术大赛,荣获一金两银。1994年参加全国首届清真烹饪大赛荣获一金一银,被授予“全国十佳清真优秀厨师”。2025年入选《中华美食工匠》第四卷。
2010年,吐尔逊创立爱拜德餐饮品牌,融合各民族美食。他走遍天山南北,收集烤肉配方,改良传统技法,创造出 “网油烤羊腿” 等经典菜品。爱拜德旗下的辣子鸡店、羊蹄坊、风味鱼庄等门店,凭借创新菜品深受食客喜爱。
薪火传承:坚守舌尖上的匠心
“厨艺如种树,根深方能叶茂。”吐尔逊门下有200余名弟子,既有维吾尔族青年,也有汉族学徒,遍布天山南北,不少已成为 “新疆烹饪名师”,创立自己的品牌。并通过弟子们传、帮、带,涌现出一大批出色的徒子徒孙,为新疆的劳动力就业、民族团结、餐饮和旅游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吐尔逊·哈斯木刻在实训基地墙上的箴言。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吐尔逊·哈斯木对弟子们近乎严苛的训练。他常说:“烹饪技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用汗水浇筑的金字塔。”在爱拜德餐饮的后厨,新入职的厨师必须从凌晨四点开始练习磨刀,连续三个月每天剁制百斤羊肉,直到刀锋与砧板碰撞出美妙的韵律。这种“铁砧上的修行”,源自吐尔逊·哈斯木早年在八钢的经历——当同龄人还在梦乡时,他已独自卸完五吨燃煤;当别人抱怨工作辛苦时,他却在灶台前琢磨着如何让炒勺划出更优美的弧线。“老师曾让我连续三个月每天切五百根土豆丝,直到每根都能穿过针眼。这种严苛让我明白,真正的技艺,是用时光和汗水雕刻出来的。”这种“工匠精神”的代代传承,让新疆美食在标准化浪潮中始终保有着摄人心魄的温度。
如今,61 岁的吐尔逊依然坚持每天站在后厨。当暮色浸染天山,他看着徒弟们忙碌的身影,听着食客们的欢声笑语,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他知道,自己不仅是在烹饪美食,更是在守护一个民族的味觉记忆,续写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传奇。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用炉火照亮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之路,让新疆味道如同戈壁红柳般扎根在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文化之花。站在时代的交汇点上,吐尔逊正筹划着更大的文化远征——在“一带一路”的时代浪潮中,让新疆味道成为连接世界的味觉纽带。
从八钢厂的煤烟到昆仑宾馆的华宴,从师徒相传的薪火到民族交融的佳话,吐尔逊·哈斯木以自己的一生诠释:真正的美食工匠,不仅是味觉的缔造者,更是文化的摆渡人。炉火不熄,匠心永恒。在吐尔逊·哈斯木的领导下,新疆味道的传奇正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奏中,谱写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