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餐饮住宿行业功勋人物、中国烹饪大师尹庆恩
御味凝德饪道昭辉 ,烹鲜蕴情食光载誉
——访濮阳餐饮住宿行业功勋人物、中国烹饪大师尹庆恩
华夏食韵,源远流长;烟火人间,饮食为光。饮食之道,上可追溯鸿蒙之初,钻木取火开启熟食之章;下能融入百态生活,滋养黎庶身心。古往今来,饮食文化不仅是果腹之需,更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地域风情的彰显,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文明的传承。在这饮食文化的浩渺星河中,有这么一个人,他以近四十载的躬耕不辍,处处彰显着对美食的敬畏之心、对技艺的雕琢之工以及对行业的担当之责。他就是濮阳餐饮住宿行业功勋人物、中国烹饪大师——尹庆恩。
寒门启梦:烹饪初心的萌芽
20世纪70年代,濮阳县梁庄镇的一处寻常农舍里,尹庆恩呱呱坠地。家中兄弟姊妹众多,饭桌上,玉米馍是常态,能吃饱肚子便是一家人最大的满足。然而,艰苦的生活并未磨灭尹庆恩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彼时,饭店厨房大多临街而设,路过的尹庆恩总会被厨房里师傅们的身影所吸引。师傅们在灶火前挥洒自如,手中锅铲上下翻飞,简单的食材在他们手中变幻成令人垂涎欲滴的佳肴,这一情景深深地吸引着尹庆恩。每当这时,他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向往,成为一名厨师的梦想,悄然在他心底生根。
未及弱冠,尹庆恩便因家境所迫,辍学踏入了社会,进入濮阳县粮所餐厅,开启了学徒生涯。初入后厨,等待他的并非想象中的烹饪绝技传授,而是扫地、洗碗、洗菜等繁重的杂活。每日晨曦未露,他便起身劳作,清扫餐厅的每一寸地面,洗净堆积如山的碗筷,冰冷刺骨的水常常冻得他双手通红。
一年后,他终于迎来了学习切菜基本功的机会。但师傅传授技艺的方式颇为独特,口中的“头粗丝”“二粗丝”等行话,让毫无经验的尹庆恩摸不着头脑。没有详细地讲解,他只能凭借双眼观察师傅的每一个动作,用心揣摩其中的技巧。那时,鱼香肉丝风靡一时,可师傅仅用“酸甜咸辣兼备、姜葱蒜香突出”寥寥数语带过,剩下的便全靠他自己领悟摸索。
在那个尚未普及燃气和自来水的年代,生火做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尹庆恩每日需早早拉煤,而后和泥搅拌,比例稍有偏差,煤火便难以烧旺。挑水亦是他的日常苦差,从数百米外的井中打水,再用扁担挑回厨房,沉重的水桶压在他稚嫩的肩膀上,留下了一道道红肿的痕迹。即便如此,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之意。
半年后,师傅给了他一把破旧的刀,让他练习切菜。这把刀满是豁口,钝得几乎切不动东西,但尹庆恩如获至宝。每日下班后,众人皆已离去,他却独自留在厨房,借着微弱的灯光,用这把破刀练习切土豆、萝卜。因刀钝且重,稍不留意,手便会被划破,鲜血直流。可他只是简单地包扎一下,便又继续练习。无数个日夜的磨砺,让他手上留下了一道道伤疤,但他的切菜技术却愈发娴熟,这些伤疤,也成为了他成长道路上的勋章。
技道兼修:烹饪大师的成长之路
在餐厅和招待所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尹庆恩深知,若想在烹饪领域有所建树,仅凭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远远不够。于是,他踏上了进修之路,先后进入郑州淮河烹饪技校、山东东方美食学院和河南省师范技术学院进行深造。
在技校课堂上,他系统地学习了烹饪理论知识,从食材的特性到烹饪的原理,从刀法的技巧到火候的掌握,他如饥似渴地吸收每一个知识点。曾在实践中遇到的诸多困惑,在理论的指引下逐渐迎刃而解。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打开了通往烹饪艺术殿堂的大门,也让他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1991年,怀揣着满满的信心与对未来的憧憬,尹庆恩来到京城,应聘进入一家饭店工作。京城,这座繁华的都市,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美食文化。在这里,尹庆恩接触到了更丰富多样的食材,见识到了各地的烹饪技法,他尽情吸收着行业前沿的知识和经验。五年的时光里,他在厨房中默默地耕耘,不断提升自己的厨艺,逐渐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五年后,尹庆恩带着一身精湛的厨艺回到濮阳。他先后在原魏云楼、福伦酒店、龙源酒店、蒙特利尔酒店等担任厨师长或总厨职务。每到一处,他都凭借对菜品品质的严格把控和独特的烹饪风格,赢得了顾客的赞誉和同行的认可。
1999年,他荣获濮阳名厨的称号,这一荣誉是对他多年努力的初步肯定。此后,他的厨艺愈发精湛,在河南餐饮界的地位也日益提升。2005年,他成功获评河南烹饪大师,这一成就让他在当地餐饮领域声名鹊起。
2008年,尹庆恩再次北上,入职北京天朝凰歌酒店,担任餐饮副总。凭借卓越的厨艺和出色的管理能力,他为酒店的餐饮业务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10年,他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高光时刻——获评中国餐饮业十大金牌名厨。这一殊荣,让他在全国餐饮行业声名远扬,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此后,他又陆续斩获中国烹饪大师、濮阳大工匠等诸多荣誉,还入选了《中国烹饪大师名师百人作品精选》第十卷。
尹庆恩的烹饪技术堪称一绝,他精通风味菜、官府菜、国宴菜的制作技艺,始终秉持着中餐“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的烹饪理念,将味觉与养生完美地融合。在传承传统烹饪技法的基础上,他勇于创新,不断推陈出新,创制出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新菜品。
“中华龙鱼”便是他的得意之作。在这道菜品上,他巧妙地运用南瓜,精心雕琢出龙头、龙尾和龙爪,其形态栩栩如生,仿佛即将腾飞而起;再将黄河鲤鱼巧妙地摆成龙身,鱼身鲜嫩,色泽诱人。这道菜将濮阳“华夏龙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黄河鲤鱼的鲜美特色完美结合,创意十足。在世界张氏总会第二届恳亲大会上,“中华龙鱼”一经亮相,便惊艳全场。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品尝后都赞不绝口,对这道融合美食与文化的佳肴给予了高度评价。
除了“中华龙鱼”,尹庆恩研发的大碗八仙宴被评为河南名宴,尹家菜被评为濮阳老字号及非遗传承人;此外,“蓝孔雀全席”“鹿鸣春全鹿宴”“龙乡历史文化锅煎宴”等特色宴席,以及二十余道地方名菜、一套河南名宴、两道中华名菜。这些菜品和宴席,不仅在味觉上给人带来了极致的享受,更在文化内涵上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濮阳餐饮文化的亮丽名片。
传承担当:推动行业发展的力量
2011年,尹庆恩再次回到濮阳,这次返乡,他不仅是一名厨师,更是一位创业者。他入股贵和园并担任餐饮总经理,随后先后创办了七号公馆、1573庄园、太子大酒店等餐饮品牌。在创业的过程中,他深知文化底蕴对于餐饮的重要性,于是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餐厅的装修和菜品之中。
走进他的餐厅,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诗词书画点缀其间,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菜品上,他注重挖掘食材背后的文化故事,将传统烹饪技法与现代创意相结合,让顾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能够领略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经营管理上,尹庆恩坚持以品质为核心,从食材的采购到菜品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与此同时,他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方式,通过举办美食节、文化活动等,吸引了众多顾客的关注。凭借这些努力,他的餐厅迅速在濮阳当地走红,成为了当地的餐饮名店,引领了濮阳餐饮行业的发展潮流,为传承和弘扬地方饮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尹庆恩始终将食材安全视为餐饮行业的生命线,为了寻找到优质的食材,他不辞辛劳,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每年,他都会组织团队深入山区、偏远地区,探寻那些隐藏在大自然深处的宝藏食材。他们走进云南、贵州的深山老林,那里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越,土鸡在林间自由地奔跑,土猪在山间拱食野草,各类山菌蘑菇在湿润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尹庆恩深知,这些纯天然、无污染的食材,是烹饪出美味佳肴的基础。他与当地的农户建立起合作关系,确保食材的新鲜与品质。
为了让顾客吃得更加放心,尹庆恩挑选海鲜时亲自把关,严格检验每一批次产品,确保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回到餐厅后,他引入先进的设备,用小分子水洗菜、配备净湿机去除农药残留等。他表示:“只有用最好的食材,才能做出最美味、最健康的菜肴,这是对顾客的负责,也是对餐饮行业的尊重。”
尹庆恩还在餐饮领域深研药膳。对药膳的热爱,源于其儿时的生活经历。小时候,他常跟着小伙伴去地里挖草喂鸡羊,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许多野草不仅可以作为饲料,还具有神奇的药用功效。比如,一种在当地叫“TT牙”的野草,能够迅速止血;马蜂菜(学名马齿苋)不仅可以消肿,还能治疗腹泻,甚至还能做成菜馍,对人体大有裨益。
从厨后,尹庆恩开始深入研究药膳文化。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的中医典籍和烹饪资料,拜访各地的中医专家,虚心请教。1999年,他在刊物上发表论文,提出“无味调和话食疗”的观点,强调饮食不仅要满足口腹之欲,更要注重营养和健康。
此后多年,他一直致力于将药膳与传统菜品相结合。他精心挑选药食同源的食材,巧妙搭配,研发出一系列既美味又养生的药膳菜品。为了打造专业的药膳平台,他还创办了中国药膳食疗养生基地,邀请中医专家坐诊,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药膳服务。该基地不仅是人们品尝美食的好去处,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药膳文化的重要阵地。
作为中国烹饪大师,尹庆恩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徒弟们,培养出了数百名优秀弟子。这些弟子遍布国内外餐饮企业,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推动餐饮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带徒过程中,尹庆恩不仅注重传授烹饪技术,更注重培养徒弟们的职业道德和匠心精神。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匠心精神,在他的影响下,徒弟们也纷纷以他为榜样,在餐饮行业中努力前行。他的徒弟们在各类烹饪大赛中屡获佳绩,其中不乏获得“濮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的优秀人才。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徒弟们个人的荣耀,更是尹庆恩传承之功的有力见证。
在餐饮江湖四十载的风雨兼程中,尹庆恩以寒门子弟的赤子之心,从市井灶台走向了行业巅峰,一路蜕变为推动中华饮食文化薪火相传的时代脊梁。他将对美食的热爱升华为文化自觉,以匠人精神为笔,在方寸灶台间书写着中华饮食文明的当代叙事;以毕生追求为墨,将传统技艺的精髓融入时代发展的脉络之中。在传承创新中华饮食文化的征程中,他不仅照亮了行业发展的前行之路,更以匠心守正、以创新开新,让千年饮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赓续绵延、生生不息。他的故事,也必将激励着代代匠人接续奋斗,让这承载着民族记忆的饮食文明,在岁月长河中奔涌向前、光耀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