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教育、开窍教育董海洋老师

城市情报网 rwddl8 2025-06-11 17:14:05
浏览

问道何须争早晚 ,开窍自有应时节

---访育儿教育、开窍教育董海洋老师

 

   董海洋,网名“口袋老师”,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特约教育专家,央视提名“青少年教育领军人物”,专注学习困难及开窍教育,尤其擅长解析孩子开窍的关键阶段、个体差异及不开窍的深层原因,并为其提供科学的引导方案,现担任青州市理工医院副院长、青州市理工医院青少年学习障碍研究中心主任、天津FM101.4妈咪宝贝栏目特约专家、ACEI国际早期教育协会高级讲师、ICS国际儿童感统教育协会高级讲师等职务。

以身为范  甘做人梯托俊彦

  “开窍”是一种知识的跃迁。人一旦开窍,人生就会像“开了挂”一样,所有问题都会在独立思考中迎刃而解,所有的关系都会在心领神会中轻松自然。

如何开窍?当孩子拥有强大的精神内核,能把困难转换为动力,将一切发生的事情变成利于自己的因素,正所谓“境随心转”。而实现这个转变,颠覆自我认知的过程,就是开窍。董海洋老师经过多年的一线教育实践,从单纯的学习困难干预到科学化的开窍教育,尤其是针对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和学习误区,特别推出了“3小时入门课程”,帮助家长快速掌握观察方法,判断孩子的开窍表现,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策略,真正地实现从“慢半拍”到“快一步”,具有宝贵的实践意义。

董老师在助人开窍的道路上,他自己也在一点点地开窍:他曾是一名优秀的体育教育老师,尤其擅长轮滑教育,感统轮滑课及感统体育课创始人、KM(Karmic Management)教育行业运营系统负责人、山东青州市轮舞轮滑俱乐部创始人等多职。

在从事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孩子,在感统方面有些问题,有些孩子是疑似多动症,或者是发育迟缓等情况。这些方面有缺陷的孩子,首先需要把这些能力先提升上来。于是研究出了结合运动疗法、感觉统合训练、行为疗法、语言疗法等方法进行干预,其中感觉统合训练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比如孩子吃饭时敲碗、多动、挑食、走神、逆反……这些看似“不听话”的表现,背后可能是感统失调的信号——或是前庭觉反应不足,或是本体觉系统失调,或是触觉的敏感或不足,让孩子的大脑和身体“沟通不畅”。孩子们并非有意或故意捣乱,而是在用本能的方式满足感觉的需求。比如,多动的孩子可能因前庭觉不敏感而不断寻求刺激;挑食的孩子前庭神经系统失调的听觉适应能力差,可能无法忍受某些食物的质地或咀嚼声,就像有的人受不了指甲划过黑板;“逆反”的孩子,可能只是渴望父母的触觉关注……简简单单的吃饭,就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其实,生活中孩子的语言、性格、如厕等,都能及时显示问题,董海洋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设法帮孩子纠正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用运动等方式训练孩子后,董老师发现,单纯的感统训练只能能改善孩子的生理基础。从理论到实践,从孩子到家长,董老师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让孩子开窍,不仅要改善孩子的生理基础,更要改变家长的认知视角。”需要家长跳出“管教”思维,用科学的视角唤醒父母对开窍的认知,只有家长理解并配合,孩子开窍成长的过程才能少走弯路。

教必有方   传道授业心无悔

凭借丰富的经验,2016年,董海洋完成了全国30余场巡回讲座,足迹遍布中国除港奥台外的所有省份。在深入一线的教育实践中,

遇到越来越多不开窍的孩子,为了寻找答案,董老师阅读了大量的中西方心理学资料,深入研究各种案例,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行反思。最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打破了原有的认知——这些孩子的问题,并不是缺乏学习的知识、方法和动力的匮乏,也不缺父母的爱,而是需要一次认知系统的“跃迁”,就是“开窍”。

比如,西式教育模式注重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参与和互动,强调“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天性”,很受许多高知家长的推崇。董海洋却犀利地指出:当下许多家长被西方“爱的教育”理念所裹挟,却忽视了东西方文化根基的差异——西方崇尚个人主义,中国讲究孝道传承;面对洪水,西方选择诺亚方舟来逃避,东方有大禹治水的担当;西方推崇享乐主义,东方讲究奉献精神。盲目地套用西方的教育模式,把三观尚未正确树立的孩子当“朋友”,让孩子失去了长幼之间的敬畏,只会培养出不能吃苦、一味索取的“玻璃心”孩子。

另外,有一些提倡中式教育的家庭也存在着很多教育误区,如把大学或者成人时期的“因材施教”生搬硬套到基础教育阶段。普遍的家长都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有些家长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排斥,甚至陷入学习困境。但这一结论并不总是成立。另一种声音认为,孩子不喜欢学习,可能由于抑郁、青春期的叛逆,或者是他们尚未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董老师经过多年深入的心理咨询与疏导后,发现这些孩子其实完全理解学习的意义,并设定了个人学习目标,甚至对特定学科抱有浓厚兴趣,可是,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于这样的孩子,专家和家长们都无从下手,甚至无能为力,因为他们好像道理都懂。其实这类孩子所处的状态,称为“不开窍”。

其实我们真正的中式教育,学习自古以来都是痛苦的。比如“悬梁刺股”。孙敬将自己的头发拴在房梁上,而苏秦则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此方式强迫自己在夜晚保持清醒,从而投身于废寝忘食的刻苦学习之中。董老师的教育理念恰恰跟西方理论是相反的,不是让孩子永远待在舒适区,用所谓的“因材施教”来逃避锻炼能力的担当,相反提出让孩子们能拥有面对痛苦的能力,有抗挫折的能力,有自控力,总结成开窍的本质是:能力、思维、目标与习惯的四重蜕变。尽管每个人的开窍的契机各不相同,但所有开窍的人往往都始终遵循着这个底层逻辑与规律。

带着科学的理念,董海洋老师总能采取幽默风趣、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让家长深入理解开窍。有些父母虽然学习了很多教育技巧,却发现效果并不理想。这往往是因为他们过于注重“术”的学习,只知道在孩子不写作业时寻找应对策略,而忽略了教育的“道”,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未来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很多家长认为“开窍了就是爱学习了,孩子要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喜欢上学习”。开窍之前的孩子,把所有人生痛苦归结于原生家庭,并且为自己不努力找理由;开窍之后的孩子,懂得感恩家庭赋予自己前进的力量,让自己能面对痛苦和压力,并且转变为努力的动力。这就是开窍的孩子所具备的一种能力——把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转变成了更好的动力的能力。

红烛高照  解惑答疑志不移

春风化雨处,静待花开时。多年的实践,让董海洋意识到,认知的改变,不仅能改变家长、改变孩子,更能温暖一个家庭,照亮整个教育事业前进的道路。教育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播撒信心的种子。每当听到积极的反馈,董老师就知道,开窍的种子终将在岁月的长河里长成参天大树。

董海洋老师的专业性,不仅在于其呼吁“改变认知”的口号上,更在于其如良医一般的精准施治。曾有一位小学生晓晓(化名),不爱动、不爱说话、不爱参与同学之间的活动、性格内向且不愿意主动和别人说话,不愿意主动体验新鲜事物、玩新的游戏,但是挺喜欢自己看小人书。老人说这是“专注力好”,但好在晓晓的父母比较重视,在科学地排除自闭症可能的前提下,将孩子带到董海洋老师前面,董老师断定孩子属于感觉统合失调中的触觉过度敏感,如果不加以改善,有可能在日后形成不爱帮助别人、不合群的性格。董海洋以做游戏的方式,引导晓晓逐渐改变,最终晓晓的性格开朗、合群了许多。

另外,很多家长的焦虑往往用错了方向——真正该担心的不是孩子“不学习”,而是“不开窍”。开窍的本质是悟性觉醒,是孩子通过亲身经历获得认知升级的过程。多年前,董海洋老师偶然在电视上看见一个演员说“天天吃汉堡,烦死了”,那时,汉堡对孩子们来说是无上的美味,当时,董海洋老师觉得这句台词不真实。如今,董海洋老师自己因为加班经常吃汉堡时,才真正理解了当年那句台词绝对有真实性。所以,开窍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在开窍之前,空洞的说教往往适得其反。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灌输,而是创造让孩子“体验-思考-领悟”的成长闭环。正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窍,就是当生活体验与认知储备产生化学反应时,那道突然亮起的智慧闪光。

从“有教无类”的千年古训,到董海洋“开窍教育,点亮生命灯火”的实践探索;从扎根一线的感统研究,到走遍中国的开窍教育布道,教育家精神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董海洋用执着的坚守诠释了当代教育者的使命——既要守护中华教育智慧的血脉,又要开辟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路径。当有更多人领略、学到这份智慧,中国教育的星空必将灯火长明,照亮每个孩子的开窍之路,亦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