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各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减轻贫困
银匠潘世学在中国东部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现场直播锻造银饰后,获得了极大的欢迎。潘说:“回到我在中国西南贵州省的故乡,复兴的传统手工艺帮助我的许多同胞摆脱了贫困。”在10月23日至27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共展出了来自全国的84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山东省政府联合举办的活动促进了来自贫困地区的46个非物质遗产讲习班和计划。潘说,苗族银匠技术被列为2006年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他在政府赞助的非物质遗产保护计划下于2017年继承了这项技术。此后,他帮助家乡贵州马Mal村的十几个贫困家庭吸收了手工艺。他自己的白银工作室现在的年销售额超过20万元人民币(约合3万美元)。自2018年以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文化旅游部共同开展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讲习班的倡议。这些努力旨在在减轻贫困的同时恢复遗产。史佳是中国中部湖南省苗族刺绣的传承人,她说她的工作坊培训了1000多名苗族妇女。其中有486位后来签约为她的公司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当地的131个贫困家庭,他们可以在家工作。一个绣花每月可以赚1000至2000元,这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石说。湖南省文化旅游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湖南51个贫困县共建立了15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讲习班。这些讲习班设法吸引了129,000人学习技能,为来自72,000个贫困家庭的人们创造了在家工作的机会,并帮助68,000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南方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织锦技术的第五代传承人李冬莲说,带有织锦的披肩的售价高达4800元,织布工要花三个月的时间。Li开发了各种壮锦产品,例如围巾,披肩和靠垫。李的工作室承包的大多数织工都是农村妇女。他们每个人每年在家编织可赚取10,000元人民币。人们普遍欢迎这项工作,因为它不会阻止妇女照顾家庭或从事农场工作。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部分,已经建立了20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讲习班,为约18万人提供了培训。这些讲习班创造了500,000人的就业机会,并使200,000多个贫困家庭摆脱了贫困。端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