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店镇绳编艺人侯瑞林
四秩铁编铭古建精韵 ,丝缠岁月续古艺薪传
——访青云店镇绳编艺人侯瑞林
编结如修禅,得把日子捻进绳里。侯瑞林,这位与绳结相伴三十余载的老匠人,用指尖的丝线编织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执着。工作台上,丝线如岁月般缠绕,古法结艺与现代技法悄然相融:《中国龙》的龙鳞以铁丝为筋骨,丝线缠绕出鳞片的立体弧度;《故宫角楼》的飞檐下,斜卷结与榫卯结构暗合;《故宫角楼》的经纬交织成斗拱(斜卷结),铁丝撑起建筑的骨架;《六角亭》檐角的铃铎、《立体十二生肖》的灵动,则像留给时光的开放式命题。就这样,侯瑞林始终坚守着这份初心,用自己的方式,让中国结这份古老的文化终化作代代相传的绳脉,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绳脉铁骨铸龙魂
在中国大地上,绳的纹路自结绳记事时,便已刻入文明的肌理。从衣襟上精致的盘扣,到殿宇间飞扬的飞檐;从官员身上的绶带,到家家户户悬挂的中国结,这根看似朴拙的线,始终缠绕着匠人的体温与时光的刻度。
1989年的某个春日,当侯瑞林驻足于工美门店的橱窗前,丝线流淌的柔和光泽便悄然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三十六个春秋过去,那双曾编织荆条筐的手,如今在麻绳与铁丝的纠缠中,为古法结艺锻造出铮铮铁骨。不过,最初的尝试总带着涩意。传统绳编的绵软,让他的十二生肖耷拉着耳朵,龙须垂落如萎蔫的藤蔓。“绳子太软,想要做出有立体感的东西太难。”侯瑞林曾无数次这样感叹。
直到某日削笊篱的旧忆闪过——幼时编荆条筐时,荆条的韧性曾让他惊叹自然造物的智慧。“何不给绳子也安一副筋骨?”他喃喃自语,“将铁丝藏入绳线之中,好似为它们注入了脊梁。”于是,绳编开始向“铁编”蜕变。这一转变,无疑让制作难度陡增。力道稍重一分,便会勒断脆弱的绳线;力道稍轻一分,又无法立起棱角分明的形状。老伴笑他是“和铁丝较劲的老倔牛”,却总在夜深时递来热茶,看他反复调试《十二生肖》与《巨型月季》的弧度,“以前编好的作品,形状就固定了。现在这铁丝的柔韧,倒让它们能‘活’了过来。”侯瑞林笑着说道。
掺了铁的绳是活的,而那些被戏称为“铁匠活”的日夜,也最终凝成冬奥主题的冰雪图腾——二十件作品(双人滑冰、高山滑雪、冰壶等),从最初的构思,到寻找图片参考;从铁丝钳造型,到精细编织,侯瑞林与老伴历经了十日的鏖战。滑雪板压弯的弧线里藏着八次重编的韧性,冰刀掠过的轨迹被铁丝撑起微妙的平衡,运动员腾空的刹那被定格为永恒的动感,每一件作品、每一处细节,都形象逼真、富有立体感,让人叹为观止。
龙脊缠丝四十春
光阴,恍若晨曦中的露珠,晶莹剔透却又转瞬即逝。而侯瑞林,这位绳编艺术的坚守者,已悄然步入了古稀之年。七十三岁的他,坐在那略显陈旧的工作台前,粗布衣衫上沾满了丝线碎屑,笑起来时,眼尾的褶皱里仿佛藏着无数未剪断的线头,每一条都记录着岁月的痕迹与技艺的沉淀。近四十年,足够让青丝落满霜雪,却未能磨损他指尖缠绕绳结时的力道——那些被称作“独一份”的中国龙,正从苍老的手掌里一寸寸地挣出筋骨,展现出无尽的生命力。龙身蜿蜒盘绕,龙爪苍劲有力,仿佛蕴含着古老而神秘的力量,随时准备腾空而起,遨游天际。
《九州同庆》的龙须还带着北海九龙壁前的露水气,那是他荣获特等奖的作品。回忆起最初编织的龙,侯瑞林笑道:“那时的龙,缺乏生气,显得萎靡不振。”为了捕捉腾龙灵动的神韵,他常常漫步于北海公园(抑或别的有龙的雕塑或绘画的景区),揣着相机蹲守在清晨的九龙壁前,用游标卡尺测量龙爪张合的尺度。直到某日的晨光穿透薄雾,琉璃瓦上的龙影忽然像活了似的扑进眼底,他感受到了那份古老而庄严的美,对龙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油然而生。
回家后,他抽掉传统绳编里的三股丝线,换入铁丝,鳞片开合间碰撞出金属的轻鸣。他以精湛的手工编织技艺,将九条气势恢宏、活灵活现的龙,巧妙地呈现在淡蓝色的纸张之上。每一条龙都仿佛拥有了自己的灵魂与故事,它们或腾云驾雾,或盘旋而下,形态各异,却同样生动逼真,令人叹为观止。“用绳子编织中国龙,或许我是独一份。”侯瑞林笑言,“但这份‘独’,是站在老祖宗的肩头够着的,因为要想将这龙做得有神韵,不仅需要手上的力气大,更需要对龙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而展览柜中的《故宫角楼》,则静立如诗,悬着五个月的心血与汗水。四千米丝线沿铁骨架攀爬,七千八百个斜卷结(手法)咬合成斗拱,瓦当的弧度与实物分毫不差,展现了他对古建艺术的精湛理解与再现。老伴在一旁分拣丝绳色号时,侯瑞林正专注地调整飞檐起翘的角度,木匠的榫卯智慧与铁丝的刚性在此相遇:铁丝弯折弧度暗合营造规制,绳结疏密遵循力学承重,骨架线条则流淌着飞檐起翘的曲率与脊兽俯仰的美学节奏,共同铸就了这件非遗创新之作。与之比肩的《天坛祈年殿》,檐角垂脊上的吻兽以盘长结塑形,二十八根立柱暗合星宿之数,绳编与古建的对话亦在此达到了微妙的平衡。
古建是凝固的绳结,绳结是流动的古建。月光漫过工作台,未用完的铁丝蜷在角落,像一群等待被赋予形态的精灵,它们终将成为某条龙的脊梁,或某片雪花的棱角,在侯氏绳脉里继续生长、延续。一如今日,工作台上的台灯光晕温柔地笼罩着三代人的身影。由此,每一件作品,都是绳脉的延伸,缠绕着技艺的传承,更缠绕着一个民族千年来“拧成一股绳”的脊梁,以及其团结奋进、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云梭淬雪织岁华
中国龙,这图腾般的存在,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它承载着一种永恒的向上信念,盘踞在琉璃瓦的流光溢彩间,更蛰伏于侯瑞林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掌中的绳结里。当这位老匠人灵巧地将丝线缠绕在古建筑的铁骨架上时,北京中轴线上的风物,仿佛在他指间获得了另一种生命形态——这种以绳结复刻建筑精魂的独创之举,让中国结从祈福符号升腾为文明图腾。
然而,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探索的艺术道路上,收徒簿上孤零零的名字,既流露出侯瑞林对技艺传承的深切期盼,又夹杂着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感慨。只因这门手艺,需要耐得住三伏天的酷热,汗湿绳线而不退缩;又要忍得了三九天的严寒,铁丝割手而不言弃。可在这个快节奏且经济下行的时代,愿将青春系于一根丝线的年轻人,比九龙壁的螭吻更稀罕。
尽管如此,侯瑞林的身影依然频繁地出现在当地的重要活动现场,更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与非遗传承的政策号召,走进中学课堂,将非遗传承融入场景体验研学模式,定期为孩子们讲授绳编这一传统工艺,让古老技艺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2016年北京月季大会的紧急任务,恰成了最生动的教案:三十斤的绳编叶子花,龙门柱巍峨而立,学生们在七日七夜里领悟到,所谓的“党性礼物”,原是匠心与集体记忆编织的信仰图腾。
未来正在云端舒展万千可能,侯瑞林工作室将携手大兴区黄村镇三间房非遗文创基地(负责人陈光莉女士),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为蓝图,启动全国百村非遗文创矩阵建设计划:通过构建“非遗活化+场景运营+数字传播”三位一体模式,精心塑造侯瑞林老师的非遗传承人IP、文创品牌与视频号。同时,借助现场直播、线上课程及创意沙龙,工作室将以绳编技艺为纽带,联动布艺、串珠、木雕、漆雕等技艺,构建“非遗技艺联盟”视频矩阵,塑造新生代非遗偶像,让传统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引擎。
在此基础上,工作室还将深化与文创机构、其他非遗传承人、工艺品创作者及学院派教授的合作,共同打造涵盖三大维度的创新作品:服饰配饰领域开发汉服绦带、新中式耳饰等国潮单品;生活美学方向推出禅意枕垫、车载香囊等实用器物;文创新物种赛道探索可穿戴绳编首饰等跨界设计。以期能通过这些融入日常生活的作品,既让传统文化焕发新魅力,亦通过年轻消费者自发传播,激励新一代主动肩负起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时代使命,真正实现“传统技艺活在当下、乡村振兴美在云端”的愿景。
岁月悠悠,侯瑞林与绳编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他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关于热爱、坚守与传承的美好篇章,而那些精美的绳编作品,如同他生命中的印记,永远镌刻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此时,他不禁想起四十年前那个在工美门店看呆了的自己,那时的他还尚不知,自己将用一生时间去证明:当一根丝线系住过去与未来,龙脉便永不会断绝!
咨询电话:陈女士15811279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