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华区府青路街道怡福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田伟

城市情报网 rwddl8 2025-06-13 15:14:41
浏览

岐黄之光照街,仁心长明暖人间

——访成都市成华区府青路街道怡福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田伟

田伟,副主任中医师,中国共产党党员,成都市成华区府青路街道怡福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现任中华中医学会外治分会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成都市针灸学会副会长等职,曾获“成都市四职全优服务明星”“成华区卫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第四季度诚实守信类成都好人”等荣誉。他扎根成都社区,以“简、便、验、廉”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守护百姓健康,用行动诠释“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在他的引领下,成都市成华区府青路街道怡福社区卫生服务站秉持“心系百姓,济世良医”的宗旨,深入社区开展义诊、健康宣教,为缺医少药的基层群众提供优质、平价的医疗服务,成为区域内中医药传承与社区医疗服务的典范。

银针守门庭 仁术暖烟火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城乡结合部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日益凸显。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门诊量和70%以上的住院量,但优质医疗资源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慢性病患者和低收入家庭,对便捷、有效、经济的医疗服务需求尤为迫切。此时,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成为破解基层医疗难题的重要抓手。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中医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这为像怡福社区卫生服务站这样的基层中医机构提供了发展机遇。

在医疗资源分布尚不均衡的年代,基层社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往往是医疗服务的薄弱地带。缺医少药、看病不便,曾是困扰府青路周边居民的难题。九十年代初,为解决这一困境,经市卫生局批准,成都市中医医院在此设立医疗点。当医院的目光投向这里,田伟,这位已在市级医院崭露头角的医生,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选择——他主动请缨,来到了这个偏远的“前线”。从宽敞明亮的市医院诊室,到社区医疗点的方寸天地,田伟的转身,源于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他深知,高楼广厦间的名医固然重要,但社区街巷里那些普通百姓、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健康,更需要有人俯下身去守护。这份扎根基层的初心,如同清晨服务站外长椅上那些期待的目光,清晰而坚定。

几年后,国家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春风吹来,医疗点转型为府青怡福社区卫生服务站——成华区首批中医特色社区服务站就此诞生。医院召唤他归队,街坊们期盼的眼神却如藤蔓缠绕心间。“老百姓认准了这碗中药汤,离不开了。”一句朴实话语,让他将根深扎社区,把中医的种子播进街巷烟火。这一守,便是近三十载。

服务站里,孙思邈《大医精诚》高悬醒目,恩师王静安“简、便、验、廉”的训诫化作日常实践:十多年前,年近八十、家境贫寒的吴婆婆因消化不良来诊。田伟仅开了7元钱的药方。不料,吴婆婆的儿媳心急火燎地找来,哭诉老人误以为医生放弃治疗,正让家人准备后事。田伟耐心解释病情无虞,并坚持免除了她的挂号费。在他的悉心调理下,吴婆婆安然活到九十五六高龄;不久前,三位远道从青海玉树囊谦县而来的僧人,饱受高原寒湿之苦,慕名找到田伟。诊断后,他不仅精心运用中药内调,配合针灸、火罐、按摩等外治,更怜其路途艰辛、家乡缺医少药,免去了他们所有的挂号费和理疗费。这份跨越地域的仁心,温暖了雪域来客。田伟常说:“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心系患者,是我一生的信仰。”这信仰,落实在每一张精打细算的处方里,每一次俯身施治的专注中,每一回对困厄者的无私援手里。

山泉润初心 岐黄血脉长

药碾轻响,艾烟袅袅。怡福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诊室内,田伟三指轻搭患者腕间,眉宇微凝,似在倾听气血的低语。这份望闻问切的深厚功底,源自重庆偏岩古镇的中医血脉——外公王富文,是当地第五代名医。母亲口中那些关于外公闪着仁爱光辉的故事,如清泉浸润少年心田:贫者求诊分文不取,药王节沿街施粥赠药,古稀之年冒雨出诊跌伤卧床,病患仍络绎登门。“当医生,什么时候都可以帮助人!”母亲朴素的话语,让他在高考志愿书上郑重写下“医者”二字。血脉里的济世情怀,自此有了清晰的航向。

医途的基石,在严师手中淬火成钢。初入成都市中医院针灸科,赵复碧副主任医师以“勤”字为他立下标杆——日诊五六十病人,捻针施灸从无倦色。而国医大师王静安的教诲,更将“精诚”二字刻入骨髓。王老痛斥浮华:“三钱能治好的病,绝不开五钱的方!”授徒时近乎严苛:弟子若处方有误、药量微差,他当患者面掷回处方,折扇敲头亦不姑息。这般锤炼,让田伟深悟中医之本——毫厘间的精准,关乎性命;分文间的计较,系于仁心。

在怡福社区卫生服务站,田伟将这份“精”与“诚”发挥到了极致。他倡导并熟练运用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敷贴、熏蒸等丰富的中医适宜技术,结合精当的中药处方,为社区居民提供着“简、便、验、廉”的医疗服务。一服中药常不过二三十元,“中药几千种,很多便宜的组方同样能治病,疗效是一样的。”他语气坚定。对于经济困难的居民,他更是常常减免费用。居民送来的“心系百姓,济世良医”锦旗、二仙桥西北路社区党支部、居委会赠予的“情系社区无私奉献社会居民,高风亮节共驻共建堪称楷模”的赞誉,无声地诉说着百姓心中的感激。

 

薪火照前路 济世引舟远

岁月流转,当年主动从市级医院“下沉”到社区医疗点的青年医生,如今已两鬓染霜。怡福社区卫生服务站,也从最初医院的一个派出点,成长为成华区首批独立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成为一块以中医特色和优质服务赢得广泛赞誉的金字招牌。常有各地同仁前来参观学习,对田伟团队的专业能力和服务精神赞不绝口。

“到基层去,是我自己的选择。”田伟的话语平实却充满力量,“因为我从医那么多年,接触到了很多有困难的病患,意识到基层门诊部非常需要我们。每当我看到他们经过我们的医治而日渐康复时,作为一名医生的成就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晓得,我离不开基层,也离不开那些需要我们的病人,我想,这就是我的一种情怀吧。”这份沉甸甸的“情怀”,支撑着他拒绝了医院“回归”的召唤,在社区一扎就是数十年。他恪守着恩师王静安“弘扬中医文化、传承中医国粹”、“中医必须面对广大老百姓,高质量服务,低价位用药”的遗训,更践行着一名老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如今,即便到了退休年龄,田伟的身影依然活跃在服务站里。他的眼神,依旧透着对医学的执着和对患者无尽的关爱。每天,依然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其中不乏从远处专程赶来的求医者。不少经他诊治过的患者和家属,也常常回到服务站,不为看病,只为看看这位可亲可敬的田医生,道一声问候。那份真挚的信任与挂念,是金钱无法衡量的财富,是扎根泥土的医者最暖心的回馈。田伟,这位社区里的“济世良医”,如同服务站外那历经风雨依然枝繁叶茂的老树,用仁心仁术荫庇着一方百姓,更将中医济世的情怀与技艺的种子,深深埋进年轻一代的心田,静待其破土生长,泽被后世。

诊室墙上,“天涯寻方龙问病,深山采药虎求医”——恩师王静安手书的对联墨迹苍劲。步入退休之年的田伟,目光却愈发清澈。他深知,中医血脉的延续,远比个人坚守更为重要。数十载春风化雨,他在社区这片沃土上精心培育新苗。“当好中医,既要握紧银针,更要捧稳仁心!”这是他常对年轻人的叮嘱。他要求站内医师不仅精通方药,更须掌握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等全套“简、便、验、廉”的中医适宜技术。这份传承,亦在家族中绵延:儿子承志投身医药行业;亲朋子弟若有意杏林,他必悉心指导,助其规划专业路径。

在追逐规模与速度的时代浪潮中,田伟——这位社区中医如磐石般守在基层。他以望闻问切替代冰冷仪器,用平价的艾草、银针、火罐筑起健康屏障,让“简、便、验、廉”的中医智慧惠及寻常百姓。当大医院人潮汹涌,田伟的服务站始终为街坊亮着一盏温暖的灯——那里有号脉三指的专注,有捻针施灸的从容,更有“能省一分是一分”的仁心体恤。这或许就是基层中医的时代价值: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却是社区里的“名医”;他们未必能攻克世界级医学难题,却能让中医药像阳光雨露般,滋养着每一个平凡的生命。正如田伟所说:“中医的根在民间,只要老百姓需要,我这株‘社区小草’就会一直扎根下去,让岐黄之花开遍基层每个角落。”